走出“流量绑架”的政绩观
更新时间:2025-05-17 10:01:53 浏览量: 来源:人民网
周翟
2025年05月16日 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
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,体现的是干部的政治素养,也决定着发展方向和人民福祉。随着技术工具不断革新,一些干部在政绩观上出现了“技术漂浮”“流量绑架”“数据崇拜”等不良倾向,追求高度量化“看得见的成绩”,对群众真实感受却重视不够。干事创业要方向不偏、举措不虚,牢牢校准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坐标,真正创造经得起实践、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。
群众满意是检验政绩最根本的标准。政绩的本质应是民心所向。政绩是人民用“日子变好了没”“问题解决了没”来评分的,不是干部自评的“成绩单”,而是群众打分的“满意卡”。要防止迷信算法评价和线上热度,用“点击率”代替“满意率”,把“智能推送”当作“政绩认证”,在看似科学的数据中迷失为政的初心。要走出办公室,走进田间地头、百姓炕头“望闻问切”,明白“烦在哪、堵在哪、痛在哪”,公共服务是否便捷高效、政策落地是否通畅透明、诉求回应是否及时有解,这些都直接关系群众体验,影响政绩成色。坚持从群众视角检视工作,确保每项政策措施、每件民生实事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,才能让政绩落地有声。
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政绩评价的时代主线。判断政绩不应只看眼前之“速”,更要注重长远之“稳”。一些干部热衷于“快推项目”“密集亮相”,追求的是“短期可见”“立即见效”的政绩标签,却忽视了基础设施、社会治理、生态环保等“看不见、却必不可少”的根本支撑,造成“政绩有形,发展空心”。要让政绩经得起时间推敲,不仅要看“做了什么”,更要看“留下什么”“改变什么”。如推进公共服务,不应止步于覆盖面扩大,更要关注可及性与使用体验;生态治理,也不能浮于“绿化美观”,更要注重系统修复与长效机制建设。要有“静水流深”的定力,增强战略思维和底线意识,对标发展方式转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甘于在打基础,利长远的事业上下真功夫、啃硬骨头,把那些短期难看出成效、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干好,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。
政绩观正不正,执行力是一面镜子,制度意识是一把标尺。当前,面对政绩考核,有的干部出现了迎考心态,搞“算法应对”,对“民意评议”“一线调研”这些机制流于形式,只做“规定动作”,却不用心落实。这本质上是政绩观缺乏内化、自律缺位的表现。制度是边界,更是方向,制度敬畏,是从政之基。要把制度当作干事创业的底板、拒腐防变的护栏、衡量成效的准绳,不断坚定方向、锤炼作风,吃透政策精神,熟练掌握流程机制,提升运用制度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在规则中释放活力、在规矩下厚植政绩,以实干实绩彰显从政之本、干事之道。
(责编:王珂园、宋美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