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校增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,考生如何择校是关键
更新时间:2025-05-15 10:28:44 浏览量: 来源: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劲发展浪潮席卷全球,我国已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。与此同时,多所高校加快增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步伐,为今年考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。
尽管各大院校均有设置人工智能专业,但不同学校给予学子的帮助存在较大差异。例如,传统院校培养人才时间更长,着重学习理论知识。而职业学校则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,强化实践技能培训,强调“又快又好”,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,上岗即可迅速融入岗位工作。
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
随着高考进入倒计时阶段,考生们在紧张备考之余,对专业选择也格外关注。其中,最受人关注的便是人工智能的相关专业。
放眼望去,今年全国多所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号召,纷纷增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。2025年4月,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,2024年全国共有91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。迄今为止,全国共有626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。
日前,除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外,在京6所“强基计划”试点高校均发布了2025年招生简章。相较以往,前沿技术专业的占比逐渐加重,部分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热门领域专业。北理工新增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。看似“传统”的专业背后,却有着高科技的新内核。例如,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“AI+机器人”培养特色,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人形机器人、具身智能、自动驾驶等智能科技领域工作。
近日,甘肃省教育厅出台《人工智能赋能甘肃高等教育实施方案》,到2027年,甘肃省高校将增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,升级改造200个左右特色专业,建设10门左右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。此外,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采用辅修专业、微专业、第二学士学位等形式,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。
与此同时,中山大学计划于2025年新增4个“人工智能/计算机+”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,并面向在校生推出9个微专业,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。此举通过双学位项目强化“新工科+新文科/商科”交叉培养,微专业则提供灵活学习路径,助力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。
多重因素催生人工智能专业
国家政策推动下,高校积极予以回应。国务院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AI核心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。教育部随机启动“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”,支持高校建设100个国家级人工智能特色专业。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,促使多所高校积极增设相关专业。国家战略与高等教育形成了紧密的联动机制,中央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。
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建设人工智能领域。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建立部省协作机制,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推进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。通过央地联动模式,重点打造了具身智能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制造业创新载体,加速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。同时,联合财政部组建总规模达600亿元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,推进重点领域项目投资布局。
人才需求也是催生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一大因素。当前,我国已涌现超过4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正是广纳人才的关键时刻。
麦肯锡数据显示,到2030年,中国的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。据统计,人工智能岗位平均年薪接近30万元。一边是巨大的人才缺口,一边是高昂的年薪,这样的人才“身价”直接传导至教育端,致使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在校生规模连年增加。尽管如此,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,相关人才数量有限,仍旧难以填补人才缺口。
在国家发展、人才需求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,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遍地开花。
北京八维研修学院布局前沿学科专业
在普通教育竞相增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的同时,职业教育也不甘其后。
北京八维研修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多年,紧跟趋势,牢抓机遇。在20.1课程体系中,北京八维研修学院开设多个热门专业方向:游戏专业元宇宙方向、游戏专业鸿蒙方向、云计算专业、人工智能专业计算机视觉方向、人工智能专业自然语言方向、物联网专业、网络工程专业、移动通信专业测试方向、网站工程专业、大数据专业、建筑专业、大学生短期特色班等。
学问之根,源于实践。北京八维研修学院注重学用结合,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,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。独具特色的实训项目库,覆盖国内诸多热门领域,对标国内前沿行业、前沿项目,确保学生学习到的技术与市场前沿同步,与岗位要求同步同频。由易到难、由简到繁的训练,不仅练就了学子们扎实的基本功,也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中,掌握技术要点,挖掘潜力,提升业务水平,最终实现优质就业。
许多北京八维研修学院的毕业生均进入心仪的大厂,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,涉及互联网行业、智能科技领域、低空经济领域等。这便是北京八维研修学院的实力,差异化优势让学子优质就业不是纸上空谈。
当今大学生,作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,更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,不忘与时俱进,掌握前沿技术,才能承担起引领未来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