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期刊

学会竞争,上好人生“必修课”

更新时间:2025-02-14 10:00:21  浏览量:   来源:  

  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职场上,竞争始终存在,正是因为有了竞争,人才会不断进步,路也会在竞争意识的助推下越走越广。

  很多人认为,竞争也有不好的一面,比如会带来压力等。这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,合理平衡竞争意识,既不能让孩子在竞争中焦虑、失去安全感;也不能让孩子在躺平中放任自由。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竞争,培养竞争意识。

  “饥饿感”让孩子树立竞争意识

  国外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。

  他将一群出生一段时间的幼鼠分为两组:一组提供充足的食物,每个幼鼠都能吃得饱;另一组提供60%的食物,使幼鼠们保持一定的饥饿感。按照常理,食物充足的那一组应该维持生命更长,也更具活力。

  可事实却是:食物充足的幼鼠行动迟缓,生命只维持了1000天;保持饥饿感的幼鼠非常健康,生命持续了2000天。为了验证猜想,科学家又用鱼、兔子、猴子等动物进行了类似的实验,结果如出一辙。

  之所以,自然界中的动物有较强的生存能力,是因为适者生存、弱肉强食的环境让它们始终保持饥饿感,生存的本能会驱使它们始终保持警惕,始终保持战斗姿态。人类世界中同样如此,让自己生活得更好,改变自身阶层,改变家庭现状的需求会促使人们不断向上。

  一旦进入安逸的生活模式,竞争力、成长意识就会下降,最终会在人类的世界中被淘汰出局,陷入尴尬境地。所以,无论是在普通教育中学习基础知识,还是在职业教育中学习技术技能,都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饥饿感。

  古人言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,就要警惕那些唾手可得的安逸。保持一定的饥饿感,才能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世界。

  “狼性思维”提升孩子的竞争格局

  很多家长反应,自己家孩子好像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,课堂上浑浑噩噩,作业敷衍了事。没有爱好,更没有想做的事,永远保持不疼不痒的样子,让人看着着急。

  想要改变孩子这样的现状,可以借用一句名言:“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,不是雇人去收集木头,不要发号施令,也不要分配任务,而是去激发他们去海洋的渴望。”

  这就需要在教育中不断引导激励孩子的好奇心。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比,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教育,每天放学后,别的家长会问:“在学校学到了什么?”而他的母亲会问:“你今天有提出一个好问题么?”正是这个举动,让拉比养成了不断提问的好习惯。

  稚*君曾因为入选华为“天才少年”被更多人关注,他不仅理论知识扎实,还有极强的动手能力,做出过机械臂、自动驾驶自行车等发明。

  稚*君从小就对电器感兴趣,家里的电视、音响、收音机等都曾惨遭“毒手”。父母却没有责怪过儿子,而是特意为他找来一些旧的电器,让他继续拆,充分满足了他的好奇心。

  在好奇心方面,狼是世界上最强的动物之一,它们总是亲身体验。它们总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,这也是它们能够不断寻找到食物,顽强生存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
  好奇心是让一个人进一步观察,继而学习,专注于思考的重要驱动力。教育孩子要参考“狼性思维”,未来才有更多可能。

  竞争的本质是超越自我

  当我们经历了多次的竞争后会发现,竞争的本质是不断超越以前的自己。而教育的本质之一,是引导孩子们认识自己、接纳自己,并最终超越自己。

  一天,一位诗人带着一幅齐白石以前的画,拜访已经88岁的齐老先生,请他鉴定真伪。齐白石拿出放大镜,仔细察看了半天,确定是自己年轻时的作品。

  他感慨道:“现在人们对我的评价都很高,连我自己都有点得意了。今天看了这幅画,我才发现如今画作和以前相比,退步实在太大了。”

  从那以后,他重新练习绘画技术,每天都坚持画画,从不懈怠。正是凭借这种态度,齐白石最终成为一代宗师。

  无论是白石老人还是初入社会的青年,都应该拥有不断进步,超越自我的竞争意识,这不仅仅是对知识、技能的追求,更是对品格、能力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。

 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都有各自的潜力。教育应当鼓励孩子们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,设定个人目标,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我超越。

  国内某大学教授曾问过一名钢厂工人:“为什么炼钢时,铁疙瘩要被反复挤压?少一次挤压会怎么样?”工人说:“铁疙瘩每挤一次,杂质就出去一点,最后留下的才是精钢,少挤压一次,出来的就是残次品。”

  未来,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,科技的突飞猛进,势必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,而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,就要尽早规划,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
  这就需要从小让孩子树立竞争意识,提升竞争格局,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,这也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