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崛起

内方外圆的智慧

更新时间:2025-02-06 09:22:02  浏览量:   来源:  

  为人处世从内方外圆说起

  说到方圆,大家肯定会想到“天圆地方”、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等词句,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学院文化中的“内方外圆”。

  提及“内方外圆”,就不得不提到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黄炎培,他传奇的一生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,他改写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。

  在他的家训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取象于钱,外圆内方。”

  这句话揭示了做人的处世原则。意思是,做人要像铜钱一样,外圆内方,方圆有度。方,指的是要固守本心,要有底线;圆,却并非大家所理解的“圆滑”,而是圆融。圆融一词出自佛教,意为破除偏执,圆满融通。

  内里修炼自身,刚直不阿;外则处世圆融,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,与人为善、宽以待人。一个能把做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的融会贯通的人,在社会上既不会愤世嫉俗,四处碰壁,更不会怨天尤人,遭人鄙夷。

  内方外圆的理论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,其久远程度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。

  在《道德经》中老子有言:“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”

  真正有本事的人,他们从不炫耀。为人处世中做到方正却不生硬,有棱角却不伤害人,直率却不放肆,光亮却不耀眼。这一切,都是“方圆”智慧中的“度”。

  在北京八维研修学院,“内方外圆”更注重的是每个人自身的内外兼修。

  内修于心

  内修于心,最重要的是人的品格和心性。

  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每个人,独立于天地之间。天的运动,刚劲强健,君子处事,需如天地一般,保持刚健自强的品质之外,还要懂得学会变通,力求上进。

  一个人力求上进的方式有很多种,学习是最便捷的一种。古语云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当一个人山穷水尽之时,势必会通过学习找到方法以改变现状。

  成绩不理想?学习就要找方法。业绩不理想?工作也要找方法。知难而进,百折不挠。始终坚信“车到山前必有路”,没有达不到的目标。

  鼓励大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兼收并蓄。偏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或是踌躇不前,这都将导致一个人止步不前。

  “内方”最终要求一个人守得住内心的正知正念,并做到知行合一,即思想上更加通达,而非要求一个人在思想的怪圈中打转,最终走上极端之路。

  外修于行
       天地之所以能正常运转,是因为其与时偕行。人之所以能成功,除了内心做到守正固本、崇德广业,外在还要做到通时合变、圆融通达。通时合变,出自《复上汪尚书书》。它要求人在遇到客观条件变化时,要懂得变通。真正聪明的人懂得适时而变,通过观察周围人以及事物的变化,摸索出方法以适应其变化。三思而后行,成功不远矣。圆融通达,则是指万物通达于心,而圆融无碍。做人,过于锋芒毕露势必招来仇恨,但过于圆滑又惹人厌恶。做人的智慧就在于,内能守住做人之底线,外能包容他人。正所谓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一个人若能拥有宽广的胸襟,又怎会给自己树敌?满心好事、满嘴好话、满眼好人的“三满修炼”,正是要求每个人以诚待人、以善待人。真正做到这些的人,四海之内皆兄弟,行走于社会,又怎会担心遇到困难时没有朋友来相助?外修于行,更多是教人立己达人,要想让自己获得成功,就必须让对方先获得成功,最重要的是关爱他人,回报社会;教人用艺术化的方式做事,高效沟通、通力协作,最终实现合作共赢。

  内方外圆

  一个人,无论只修内,还是只修外,都是不够圆满的。真正的圆满是内外兼修。

  “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通过文化传播来影响学生,使学生在“内方外圆”的文化影响下,铸身、铸心、铸魂;通过教师行为来影响学生,使其心灵得到升华,行为得到修炼;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来践行文化,使其铭心刻骨,终身受益。

  优秀的文化总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,由远及近影响着每一代人。它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,同时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。人又能通过对文化的反复学习,探索出新的思想,让人信心百倍,塑造自身。

  从道家思想,到北京八维研修学院文化的行为理念,“内方外圆”沉淀千年,却又时学时新。文化,总以独特的角度,荡涤灵魂、温润心灵,给人以前行的无限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