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期刊

信息碎片化时代,要保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!

更新时间:2025-08-15 11:32:19  浏览量:   来源:  

  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,使信息传播与社会互动模式发生巨变。它推动了知识获取的便捷化、社会运行的高效化、文化表达多渠道化。与此同时,大量信息如汹涌潮水般迎面翻滚而来,每个人每天都在过着“碎片化”的生活——早晨睁眼的第一件事,就是看看手机,各个社交软件上有没有未回复的消息,各大APP又推送了什么通知,各类新闻APP上又有哪些新鲜事。从睁眼到入睡,人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信息切割成一个又一个细碎的单元,似乎没有给大脑留白的余地。

  数字时代,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早已被众多APP瓜分,它们“投喂”的内容让人应接不暇,更不要说主动去思考这些内容背后的深意。

  那么,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思考呢?

接收碎片化信息已成常态

  数字时代里,纷繁复杂的APP总是能有各种方法吸引人们驻足于此。例如,短视频平台总是能推荐一些你爱看的内容;购物平台总能在不经意间“猜中”你的喜好;社交媒体也总是能精准捕捉你的兴趣,精准推送给你各大博主内容,诸如此类。于是,你便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刷视频、购物、社交。

  你知道吗?碎片化信息泛滥的背后,有其特定技术逻辑。你以为的巧合,恰恰是大数据在背后起了作用。短视频应用以秒为计量单位的高强度感官刺激、电子商务平台滚动的精准推送、社交媒体平台精心设计的即时反馈与奖励机制,共同构筑了一个“永久在线”的注意力经济体系,目的就是提升用户黏性。这类信息通常有低认知门槛和高即时满足两大特点,让人时常不受控制地想要继续浏览新内容,宛如在食用“信息快餐”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浏览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单一化、同质化,甚至有可能步入追逐热点、制造焦虑、煽动情绪、与感官刺激迎合的路径。久而久之,人们浏览信息时会自动避开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和辨别的内容,转而选择简单的、娱乐的内容。在喧嚣浮躁的碎片信息化时代,人的文化涵养、思想深度、审美、价值观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你的注意力已被夺走!

  时常听到有人抱怨,自己终日忙忙碌碌,却始终一事无成。你是否想过,这可能和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有关?

  当你沉浸式浏览短视频,在社交软件上与人聊得热火朝天,在购物平台上“闭眼入”时,你的注意力早已被瓜分得一干二净,要想再专注做某件事已非易事。

  有研究表明,长期沉浸于高强度、高频率切换的信息流,会对大脑的持久专注与复杂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,人的思维习惯易被引导追求即时快感而非深度加工。当大脑习惯于被信息流的强刺激与高频切换所驯化,它便被调校为一台高速运转却浅尝辄止的“信息处理机”。

  当你的注意力被碎片信息“攻占”时,又怎能有富余的精力应对学习和工作?那么,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

如何保持思考?

  碎片化信息时代,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呢?

  首先要看清事物的本质。通过事物表象看清其本质的思维能力——既能看到技术逻辑,又能看到其影响等。这些思考不仅需要人持续的注意力,还需要对信息的整合与批判。这种能力恰恰是碎片化时代中最稀缺的思维能力。

  对抗碎片化的“侵袭”,需要从特意驯服注意力开始。神经科学研究显示,人类大脑的注意力切换成本远高于我们的想象,每一次被弹窗、消息打断,重新聚焦核心问题都需要额外消耗认知资源。

  为了不让自己沦为信息的奴隶,我们不妨这么做:以90分钟为一个深度思考单元,在此期间,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,同时打开勿扰模式以此隔绝不必要的信息推送,让大脑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注于单一事项。

  其实,碎片化信息并非洪水猛兽,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借助它进行深度思考。历史学家黄仁宇在研究明史时,从海量的奏折、方志中提炼出“数目字管理”的核心命题,这种从碎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的能力,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思维方式。当我们在阅读文章、新闻、专家观点时,不妨记录下关键点,并进行针对性思考:这些内容中是否存在共性?多个观点之间是否有冲突?数据背后又透露出哪些信息?通过一次次的整合与梳理,碎片化信息会逐渐成为有逻辑性的认知脉络。

  保持深度思考的同时,别忘了为大脑“留白”。适当的留白,是让所见所闻所想在脑海中沉淀。现代人可以借鉴古人读书的“三上”智慧,即“马上、枕上、厕上”。古人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沉淀思维,而今天的我们可以在通勤时放下手机,关闭音乐,让大脑自由联想各种问题;在睡前花十分钟复盘当天的思考过程。这种看似“漫无目的”的思考,实际上却最能激发大脑的“活性”,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脑海中创造联结,碰撞出思想的火花。事实上,很多突破性的想法,正是在这样的“留白”中悄然萌芽。

  当人们都低头滑动屏幕,当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刷短视频,我们早已身处碎片化信息编织的巨网之中。此时此刻,不妨放下手机,试着回顾这一天的思考内容,看看是否有新的收获。

  愿你我在碎片化时代中,依然能在脑海中为真正的思考留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