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 >  电子校报  >  教给孩子,要有“合群”的能力 ,也要有“不合群”的勇气

教给孩子,要有“合群”的能力 ,也要有“不合群”的勇气

更新时间:2025-09-06 10:57:28  浏览量:   来源:  

 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种经历,上学、工作、成家、立业......在这些经历中,我们会在“合群”的集体生活中结识不同的朋友,也会在“不合群”的追求梦想的旅途中孤独前进。

  无论身处哪段经历中,我们都要保持清醒,时刻铭记自己的任务,不在“合群”的集体生活中迷失自己,也避免在“不合群”的独自旅途中丧失信念。要有“合群”的能力也要有“不合群”的勇气。

太“合群”,会迷失自己

  从小时候上学开始,孩子们就生活、学习在集体中,“合群”这个时候就成为了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标。但“合群”并不意味着就能变得优秀,相反可能会被平庸同化。

  一个网友吐槽自己的经历,以前每天下班后,他会去慢跑锻炼,或者看书学习,又或者做自媒体输出内容。但因为前不久刚转到一个新部门,新团队中游戏氛围浓厚,每天大家都在业余时间“开黑”。

  他对游戏并不感兴趣,但为了与大家“合群”,现在的他,下班回家就对着手机一整晚,和同事“开黑”,原本学习、锻炼的时间也已经停滞了。

  其实,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。明明周末想去图书馆学习,朋友都在刷剧、打游戏,为了不被孤立,自己也只好追随他们的生活作息;明明想将下班时间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,却为了“合群”去喝酒应酬、唯恐被排挤......

 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,叫“羊群效应”。是指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,从众惯了,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,沦为集体意志的“奴隶”。

  但“合群”也并非全是害处,就像上文所说,“合群”会快速拉近关系,能为我们带来归属感,也能做到资源共享、协同发展等。

“不合群”,会找到真实的自己

  无论是在校园中,还是在工作中,我们身边总能看到一些“独行侠”,他们不喜欢热闹,也不参加集体活动,似乎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但往往是这部分人,能凭借出色的能力,成就一番事业。

  有心理学家曾花了5年时间,跟踪调查了各界的杰出人物。他发现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中,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比如,在青春期阶段,都有抗拒与人接触,或被他人排斥的经历。他们总保持独来独往,但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更能沉下心做事,成年后在各自领域都表现出超强的逻辑力与旺盛的创造力。

  2012年,建筑学家王澍曾获得国际建筑大奖——普利兹克建筑奖。而王澍能够获奖,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喜欢社交。小时候他就喜欢画画,也因此对建筑产生了基础的概念。工作以后,他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,整天泡在工地上,和工人们一起干活。他潜心研究建筑,最终站上了现代建筑学的巅峰。

  一个人独处的时光,最是能看清自己的位置,从而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投入。适当的“不合群”,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问题,突破挑战,才能朝着想要的生活稳步向前。

“合群”是能力,“不合群”是勇气

  每个人都免不了与人打交道,更免不了在人际关系里,寻求价值的共享;如果过于追求“不合群”,又会陷入自我的封闭中,在人际交往中少了情感的支撑。但好在人生不是单选题,我们既要有“合群”的能力,也要有“不合群”的勇气。

  你想提升自己,每天早上起床学习,但这并不影响你业余时间与一群好朋友相聚逛街、吃饭、打游戏;当别人忙着考公、考研的时候,并不影响你选择学习技能,冲击名企、大厂,也许未来还能通过自己的经历与资源互相帮助......

  就像梁朝伟,不喜欢交际应酬,但并不影响与好朋友相聚。一帮朋友在他家打牌,他则一个人躲在旁边喝茶,大家同样玩得不亦乐乎。

  太“合群”容易迷失自己,太“不合群”容易陷入孤独的漩涡。合群还是不合群?这只是一种选择,没有对错。但要让孩子清楚:不因格格不入,而逼迫自己去迎合别人,也要有勇气敢于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