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 >  校媒风采  >  大格局的教育,孩子的未来更美好!

大格局的教育,孩子的未来更美好!

更新时间:2025-08-04 16:11:05  浏览量:   来源:  

  近些年,很多人会发现,孩子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:讲究“精细化”育儿,事事都要照顾到位,关心更是无处不在。这直接导致当下的孩子们内心普遍脆弱,遇到一些困难就退缩,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。

  过去,孩子摔一下、磕一下,都不是大事,孩子们反而能经得住挫折,长大后大多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。

  根本原因来自于大家对孩子的“过度”在意,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试错的过程,你避免孩子犯错的同时也让他的成长速度变慢,这样孩子就永远长不大。所以,有时候不要“过度”在意孩子也是一种大格局的教育方式。

  治标也要治本,教育不只抠细节

  在课堂上,个别学生会不听课、与别人说话等等。这些行为很多人看到后都会大声斥责,但这往往“治标不治本”,下次还会再犯,深层原因在于这名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。

  有一名资深教师,看到孩子有这些问题之后,很快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,她没有紧揪孩子的毛病不放,而是联合家长,持续地发掘孩子优点,不断地在班上表扬。

  刚开始效果平平,但时间长了,孩子也开始正视自己的优点,因此信心大增,学习成绩进步明显。成绩好了,孩子对自己的问题也开始反思起来了。不仅上课不会扰乱课堂,还会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讲。

 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专家说,清除杂草最好的方法,不是一次次地拔除,而是种植一棵大树。当大树茁壮成长,枝繁叶茂,自然而然就会遮蔽杂草生长所需的阳光,杂草也就渐渐消失了。

 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,不断给予夸奖和鼓励时,这些优点就如同那棵大树,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,从而让那些“毛病” 慢慢失去生存的土壤。

  放大教育格局,孩子反而优秀

  一位作家曾说:“用大视野育人,而不是用小视觉养儿。”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没钱,而是父母没有格局。

  民初教育家张武龄出生名门望族,他对子女的要求就10个字:独立之思想,自由之人格。孩子们择校、择偶等事,他从不干涉。

 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先进的教育,他举家搬到了上海,还给孩子们请了家教,从不干涉老师的教学内容,尽可能地发掘他们的个人喜好。

  在那个封建年代,他希望男孩心里有家,女孩走出家门,格局之大可见一斑。所以,他培养出来的十个孩子个个出类拔萃,在不同的行业都有建树。

  有大格局的父母不会执着于孩子的小事,有远见的教育者更是懂得在教育中抓大放小。孩子虽未经历世事,但同样需要自己的空间,有余地的教育孩子,他才有机会建设自己的思想,头脑中才会有创新思维,这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。

  优秀的家庭,都做到了“三少三多”

  少束缚,多鼓励: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、感受和需求,即使这些观点和大家的不同,也不要急于否定;鼓励他们大胆尝试,在合理范围内,尽量不去限制他们的爱好,不带着功利目的去要求孩子,给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舞台。

  少监控,多信任:作业写完了吗?和谁出去玩?几点回来?很多人恨不得在孩子身上装个监控,到头来自己累孩子也累。如此严格的管束很容易扼杀孩子的生命力,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感到迷茫、缺乏目标感。有时候多一些信任,孩子更能健康成长。

  少干涉,多留白:很多人会把“这都是为你好!”挂在嘴旁。这是典型的“手伸太长”的行为,你以为的为他好,其实并不能被孩子所接受,热衷于为孩子绘制人生蓝图,到头来可能只是一张“空头支票”,永远无法兑现。最好的办法是,提供土壤,静待花开。

  科学认为: 大脑的“默认模式网络”在走神、发呆时最为活跃,这正是创造力、内省的关键脑区。给孩子多一份留白,他可能会还给你更多的惊喜。

  当你放下对孩子“精细化”管理的执念,还给他们童年该有的松弛感、放松感时,孩子才能获得真正向上的力量。反而会在教育中,达到意想不到的成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