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八维研修学院: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须适应发展“快节奏”
更新时间:2025-10-28 14:53:57 浏览量: 来源:

聚焦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情况
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,产业主体持续壮大。截至2025年9月,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300家,占全球约15%。产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,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,同比增长24%,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。
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背景下,AI人才需求已渗透至各行各业。2025年三季度,AI产业人才呈供需双增局面。人工智能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1%,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3%。前三季度,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%,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%。
其中,核心岗位需求激增,包括技术、数据、产品三类。技术类以算法研发、模型训练为核心;数据类聚焦数据标注、清洗与分析;产品类强调技术与场景的融合。
从具体职位来看,人工智能工程师招聘同比增速为26%,算法工程师增速达到80%;数据标注/AI训练师需求同比增长11%;AI产品经理需求增长最为显著,增速178%。
从招聘主体来看,大型企业是开展AI业务的主力。千人以上企业对算法工程师的招聘占比超过三成,致力于技术融合与平台布局。
令人意外的是,目前出现明显的“跨行业人才流入”现象,人才来源日趋多元化。“数据标注/AI训练师”职业开放性极高,吸引了大量来自内容审核、客服、文员等不同职业背景的人才投身AI领域事业。这意味着,AI领域吸纳人才能力极强,无论何种职业背景均能在这个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。
产业快速发展加剧人才供需矛盾
当前,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迅猛,人才需求持续增长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供需两端依然存在失衡问题。
人才培养面临“快”与“慢”的矛盾。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,行业发展迅猛,人才需求持续增长。尽管在此次秋招呈供需双增局面,但人才供不应求状况不容忽视,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成为顺应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。
培养条件难以满足行业高要求。人工智能岗位既对学生在专业知识、技术技能、项目经验等硬技能方面有较高要求,也在沟通能力等软技能方面提出相应要求。然而,部分高校缺乏具备行业经验的师资、先进设备和产教融合平台,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,难以满足企业用人标准。
部分学校专业建设存在课程拼凑与协同不足问题。人工智能并非单一领域,而是融合数学、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。部分学校为了抓住时代红利,在原有计算机或其他专业基础上简单添加几门与人工智能相关课程,这使得专业混乱,学生无法系统学习深层知识。

北京八维研修学院育人有道
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,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。为推动产业发展,我国自2017年起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人才培养,推动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和一级学科建设。截至2024年,全国已有622所高校通过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,反映出高校扩招人工智能专业的大趋势。
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,紧随其后加快脚步加紧培养人工智能人才。
北京八维研修学院抓住时机,作了前瞻性部署,开设人工智能专业,并通过三大路径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建立动态调整专业机制。北京八维研修学院在深入调研产业趋势基础上,动态更新专业与课程内容、教材和教学资源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,以“教育之快”应对“技术之快”。
深化“校企合作”与“产教融合”。以“研学”等活动为媒,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岗位,直观了解技术应用,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,激发对技术领域的兴趣和热情。
强化实训教学。真实的工作场景,让学生通过实践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,同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,提高就业竞争力。
今天,中共中央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。其中介绍到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,是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。“十五五”时期,我国将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,强化算力、算法、数据等高效供给;全面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。这意味着,“十五五”时期,人工智能将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内容,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紧抓机遇不放松,早学技术早入局。
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北京八维研修学院主动作为,从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体系、师资队伍等方面建立起独有的教育模式。唯有如此,才能赋予学生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,赢在时代起跑线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