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八维研修学院:好的教育,是让孩子不“怕”你
更新时间:2025-10-21 10:06:22 浏览量: 来源:
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,平等是沟通的起点,权威是教育的基石。一旦教育建立在“恐惧”之上,未来的方向必然迷失。

越是害怕,越难管教
有这样一个故事。一位老师问学生:“为什么人在生气时会大声喊?”一个学生回答:“因为想让对方听见。”老师又问:“可如果对方就在身边,为什么还要喊呢?”
学生们议论纷纷,却无人能答。最后老师解释:“因为当两个人愤怒时,内心的距离很远。只有大声喊,才能让对方听见。可越是大声,就越容易更生气;越是生气,内心的距离就更远,于是只能喊得更大声……”
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相:当我们习惯于用高声教育孩子,其实也在无形中将彼此的心越推越远。许多教育,都毁于这种粗暴的沟通。一旦沟通失效,教育也随之失灵。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,即便喊得再响、说得再多,他们也未必愿意倾听,教育便陷入迷茫。这正是为什么,越是让孩子害怕,最终的教育效果反而越差。
“怕”不是目的,权威才是根本
无论是大声斥责,还是其他让孩子畏惧的方式,我们真正追求的,始终是教育的成效。而要实现这一点,仅靠“喊”是行不通的。
法国儿童教育专家指出:教育的关键之一,是树立权威。有权威的教育,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。他们信服你,管教才有效,教育才能推进。举个例子:当孩子沉迷游戏,有权威的父母说一句“别玩了”,孩子会立刻停下;而缺乏权威的父母,即便重复多遍,孩子也充耳不闻。
权威的核心,不是让孩子畏惧,也不是强迫服从,而是让孩子尊重你,尊重你所立的规矩,也尊重你所说的话,让这些在孩子心中有分量。
那么,如何建立这样的权威?
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:他的儿子在中学时十分叛逆,成绩糟糕,甚至崇拜那些放弃学业的“名人”。他没有用暴力压制,而是和儿子约定:如果能在试卷答满的情况下考零分,就不再干涉他的学业。
孩子一开始很高兴,以为考零分很容易。可几次考试下来才发现:要想稳拿零分,必须知道所有题目的正确答案,再一一避开。那一刻,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用心,不再与父亲对立。
这位父亲感慨:教育最忌讳的,就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,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管教。只有与他站在同一方向,才能共同前行。

好的教育,是让孩子不“怕”你
曾有一段时间,“朋友式育儿”观念盛行:强调与孩子做朋友,给予充分的爱、自由与尊重。但随着孩子长大,不少人发现:孩子脾气渐长,越来越不服管。于是,一些人转而采取严厉教育,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:长期在恐惧中成长的孩子,容易性格压抑、自卑、缺乏安全感。
李玫瑾教授曾说:“最残忍的教育,就是让孩子怕你。如果孩子在家被父母欺压,那么他在外也会被欺负。”假如孩子与人冲突,父母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先责备自家孩子,久而久之,孩子会认定:别人欺负我,一定是我有错,忍气吞声就会成为他与人相处的方式。
相反,平等的相处,不仅让教育效果最大化,也让关系愈发融洽。
一位知名作家曾分享他的家教方式:在家里,女儿亲切地叫他“老头儿”,他从不生气。在女儿心中,父亲与孩子是完全平等的。因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她都愿意第一时间与父亲交流。在学习上,父母从不过度干预:上学迟到,自己承担后果;考试失利,自己总结教训。但同时,家中浓厚的学习氛围与良好的自律环境,也让孩子既不沉迷电子产品,也不轻易自暴自弃。
一位成功的校长曾问女儿:“你觉得什么样的爸爸才是好爸爸?”女儿回答:“90%的温柔 + 10%的冷峻。”孩子不听话,往往是因为不认同你的话。因此,教育必须用一言一行,赢得孩子的信任、尊重与敬佩。
真正的教育智慧,在于卸下令人恐惧的权威面具,建立起值得信赖的精神榜样。让孩子不“怕”你,并不意味着放纵或失去规则,而是以尊重与理解搭建沟通的桥梁。
当孩子敢于在你面前自由表达,乐于与你分享喜怒,教育才能真正抵达内心,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。这正是“不怕”背后,最深沉的教育关系与教育远见。

持续升级,打造终身学习平台
随着AI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,北京八维研修学院也在积极推动战略升级。学院计划通过建设产业学院、拓展国际认证、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等方式,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为行业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。
在技能为王的时代,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。北京八维研修学院通过紧跟产业需求、强化实战训练、深化校企合作,为学生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成长路径。对于追求技术能力和快速就业的学生来说,这样的职业教育模式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。
教育的本质是赋予人面向未来的能力。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,无论是传统高校还是职业教育机构,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帮助学生掌握市场所需的硬核技能。北京八维研修学院以其务实的培养模式,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,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更贴近产业需求的成长道路。